2009年1月8日星期四

建构教学初探----part1


开学了,终于有机会可以试试假期上教专时所学的东西。
我已在任教的其中两班高二理科班操作新教学法,星期六也将在另一班实施。说起来也没什么,就是给小组讨论一个设计过的问题,算是社会建构主义的问题中心教学法

【活动内容】
我将全班异质分组,每六人一组。同时让他们将桌椅调动、围成一团,然后给予一个开放、生活化的问题,让小组进行讨论。待小组有了结论后,统计各组结论,在让代表阐述意见。最后,要求小组呈交半张纸的讨论结果。

【活动成果】


  • 可能是问题生活化,是学生都会碰上的状况。所以学生都热烈参与讨论,形成良好气氛。

  • 预设的答案有三种,而每个答案都有小组选择。题目还算具备开放性。

  • 学生报告时,逐渐能掌握自身的思维,理清重要观念。

  • 学生课后回馈佳,赞赏活动方式。

执行缺点


  • 事前说明不足,学生讨论后的半张报告内容不够充实。
    改善:请小组先进行职务安排,决定报告员及记录员

  • 有学生搞错题意,讨论过程一直和老师再三确认题目。
    改善:题目应由板书与讲述改为习题单或PPT,且要同学复述题目。

  • 学生不习惯讲述答案背后的理由
    原因:往常的训练只要求学生提供正确答案,而忽略了思维的训练。
    改善:多进行类似活动,并要求学生能理清自身的思维脉络

  • 学生报告完后,太快太直接告诉解答(老师的思考方式)
    改善:应该最多只告诉答案,在慢慢用提示方式引导

  • 问题答案仍不够开放性
    改善:可在题目后,增加一些突发状况,以颠覆原有解答

除此之外,时间安排有缺失。一班是在剩半堂课时勉强进行;另一班则矫枉过正地在连续两堂课的前段就进行,又剩下半堂课进行传统的讲述教学,又有学生打瞌睡了。



问题中心教学法,最最关键的是------适当的问题。而我这次的题目是:
在下着雨的路上,车子从A到B间行驶固定的路程。问车子挡风玻璃上碰到的雨量与车速有何关系?车速快的挡风玻璃碰到的雨量较多?较少?还是一样呢?

2009年1月7日星期三

开学一团忙


还不到一周就有点应付不过来。。。精神太紧张了!

应该是压力的缘故,临开学的前一天就生病了。从旁晚开始只能无力的躺在床上昏睡,到清早才好转一些,才可用虚弱的身体撑完地狱式的开学首日。也幸亏先前有准备PPT,才不致于乱了阵脚,只是被学生说声量太小。但到了半夜,因为晚餐没胃口吃少了而饿醒过来。我看身体也好转了同时很想吃咖喱面,就煮面来吃,怎知却吃坏了肚子。四点吃了肚子怪怪地睡不着到六点终于发作了。我的肠胃没办法接受我的刺激疗法而一泻千里。我只好带着这样的肚子到校,还好星期二刚好课少,也很顺利过关,还可在放学后处理事情。等到晚上吃了药,用过妈妈的爱心餐后,终于可以好好休息。与马桶为伍一整天的我也可好好睡一觉。怎知出了大纰漏,我。。。居然睡过头了。迟到!!错过了班上晨读时段。人说教师要用身教、要以身作则,甚至要用自身的经验教会学生好好管理时间。唉唉唉,不知明天如何面对学生。
现在夜深了,还睡不着,心想着该做的事情静不下来。希望写完blog会平复心情,安心入睡。

2009年1月3日星期六

英文分级教学。。因才施教?!



新一年的首篇blog就以英文分班分级的思考打头阵吧。在学前会议时我了解到今年校方有一个大创举:将原有的英文分班制深化。我一直在思考这改变合理吗?可否落实在其他科目上?

原本学校的英文分班制是将两班学生依程度分为三班,既可实现小班制,又可因才施教,给予学生适当的训练。在实施上,两班共同安排英文课和只需三位教师同时授课。而新的英文分级制是更进一步地分级,每一年级基本上分为三等级,中等级班级较多。校方将采用一系列的课本,那是有划分等级的可本。分班同样是依英文能力分班,且不同等级的班级将选择相关等级教科书。在实施上尚未搞清楚,可能相似。

最大的改变是在教科书上。我以为这改变是合理的。原先的分班,程度好的班级大都不满足于教科书,老师想必安排许多的补充材料,而改变教科书只是更名正言顺的去做。但又老师反射性的提出考试的问题。这的确是难处理。若使用不同的考卷将有违公平原则,可能程度好的学生会因考卷较难而拿到相对差的成绩,反之亦然。而这分数的差异可能造成原有班级内排名的更动。若使用相同的考卷也会有问题,试卷由于无法和教科书有效的连结而不能反映出学习的成效。若再以加权方式处理,也不过是在错误的基础上作调整。
而其他的争议点,如中途评估时因英文水平提升能否调班等,属实施上的技术问题。我认为是可以开放升等,可以用另一升等评估来评断。在分班时保留一些名额的弹性处理空间即可。

我的反思有几点。。。
1. 这创举是好的、合理的
2. 不同考卷似乎较合乎教育理论
3. 要减少反弹,可以在宣传上着手。发家长函、认同书都可以。
4. 另外,各考卷内容要切合教科书内容,难易度分配要一致。
5. 也可进行的是淡化排名。例如:类似台湾,15名后一律不列名次
6. 至于其他科目能否比造办理?看来只有数学科较具备条件,但小班制又是一个大负担。若大班进行呢?像理科同一年级三班便需要三位老师执教,而老师跨科跨级就更严重。若太多分班制,也不利于班级经营。班导师人选也不足。
8. 结论是其他科目无法比造办理。
9. 那其他科目可以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?


。。。下一篇吧。。。

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

学前会议


一连两天进行了学前会议,见到了好久不见的面孔,真深深体会开学的脚步就在转角处。其中班导师会议是首次接触,而另一校务会议就参加了两次。
【班导师会议】
由于新学年有被安排担任高二理的班导师,我对来临的班务处理工作有些惶恐。想做得毫无缺憾,又怕事不然所愿。心中闪过千百个念头,每当想到一种处理方式,马上被另一种新冒出的念头打败。我常觉得我是个点子王,任何问题都能用创意解决。但现在就被自己的念头“搞死”。会议中有安排级联的交流。可能前段“习惯养成”讨论得太热烈了,最后不足时间来讨论班导师最忙的开学首日的安排,也可能是其他老师已胸有成竹了。有老师提起说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,几乎都无依照校方的行程安排参考版本。唉,可惜时间不足,不然我真想了解大家的一套是如何进行的。
【校务会议】
短短的半天,但资料似乎很多。对新学年学校的活动计划有了粗略的了解,几乎可以拟定全年教学计划,但仍需等到课程表出炉才可做精细的调整。由于有参与完整一年的会议,可以发现很多处室都有针对老师的建议修正,感觉上校务更趋完善。像每周上课天数的调查与调整、课室教师座位风扇等,就是良政。新学年的活动很多,需担当责任且苦恼的就有:首二周登场的科教研会议,年中的科学营,七月时的运动会。别忘了,在众多活动中仍有四次期考和。。。四次的校内教学品鉴(教专的)。

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

现况:新课程与新任务


最近忙着看顾小孩,就在昨午忙里偷闲打瞌睡时,家人塞了一封信在我手里。原来是学校的通知函。原来这几天,我一直在等学校的通知,看看新学年会被安排任教什么课。结果呢,马上精神一震睡意全消。阅毕,有点感触。学校并没有如我心里所愿的安排我专专教物理,还安排我教回电子学及数位逻辑等电工班的课。再三检视,还是觉得虽不满意但仍可接受。
高二物理:是今年在教着的,不至于有太大问题。由于另被赋予物理科代组长的任务,该花的心血不会少。
高二、三数位逻辑:年初有接触过,得心应手。
高三电子学:这是较吃重的任务。需要花最多心思的地方。
高一、二程式语言:新课程,是我向学校建议开办的课程。是我最喜欢教的,但也是最需要时间备课的课程(需自备讲义)。

看起来,任教的科目杂且多,甚至跨了三个科目:物理,电子电工,电脑。
明年仍是忙碌的一年!!

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

作业:发展个人的教学理论

发展个人的教学理论
谈到理论的话,感觉上好像很伟大似的。想想学到的教学理论,像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义、建构主义都是非常完整的思想。甚至是网上参考到的教育理论,像认知学徒制教学法、问题中心教学法等也是千锤百炼似的考虑周延。我想我没法整理出像样的教育理论,但可以试试将一些想法列出。

  1. 我会对学生有较高的期待,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。不论学生程度如何,我都会给予学生支持,完成较高的任务。
  2. 我会针对统考答题方式给予学生训练,但鼓励学生自创解答。统考毕竟是一个开启未来的钥匙,我会加强学生应答能力。但更希望学生发展自己的解答技巧。
  3. 我会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,多过记忆背诵能力。不鼓励学生死背强记,会注重创意思维、逻辑思维的训练。
  4. 我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,会组织学生形成自学小组。知识并无法喂食,必须自行融会贯通。
  5. 我会给予学生额外的课外知识。利用影片及生活上的实例,开阔学生的视野。
  6. 我重视亲身感受多过凭空想象。物理是实验科学,会带领学生做实验、观看实验影片。
  7. 我相信竞争意识有助于学习。我会提供小组竞赛素材,维持学生间良性竞争。


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

作业:如何成为一位有效教师

  1. 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:要能掌握学生的吸收情况,同时随时调整教课方式。
  2. 充分的备课:依课程内容,准备适当的学习内容、方式。最好能加插能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课外知识。
  3. 足够的学科学术涵养:能用不同方式来呈现同一课题。能完整回答学生的提问。
  4. 良好的表达能力:可以清楚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。能善用各种资源呈现教学内容
  5. 对教学工作有热情:能时刻反省教学方式,逐年改进教学效果。
  6.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:提供学生更广阔的视野,协助学生设立更高的目标。

要成为有效老师并不容易,上述所列仅仅是在教的部分。而“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、学的更愉快?”还没有概念。我期许我能做到!

教育原理与实践(1)—有效教学

有效教学有五个关键行为和五个辅助行为:

  • 关键行为
    清晰授課
    多樣化教學
    任務取向教學
   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
    確保學生成功率
  • 辅助行为
    使用學生意見
    架構
    提問
    探索
    教師情感

五个关键行为无疑很重要,而且彼此环环相扣。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多样化教学,这可能是我本身的弱项所在。多样化教学可以确保学生维持专注力,让学生投入学习,进而达到预期效果。之前我的教学较为呆板,讲述及示范占去大部分时间,只留下小部分时间给同学。经教授讲解后,我了解教学多样化不一定是进行种种的活动,它其实也可以是静态的,只要在教学中穿插问答、讨论、解题等其他活动即可。这道理我早听过,只不过之前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。我想我会以“多样化教学”作为来年改善的首要目标。

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

教专第一门课

第一门课是“教育原理与实践”。讲授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年轻教授—郝永崴教授。她讲话如连珠炮似的,却又异常清晰。老师运用了大量ppt及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授课,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整个学期的课,整个教学过程可说是非常紧凑。郝老师的专业其实是在多媒体教学,因此她要求我们要开辟一个blog,鼓励我们将教学心得文字化并张贴出来与同道互相切磋。这样是此blog的由来。

这一门课的内容很广。基本上,我会在往后日子里逐个课题进行反刍再张贴出来。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它打开了一扇门,让我这初哥可以了解到教育世界的宽广及如何做得更好。举例来说,为了要完成老师交代的教学设计作业,我不清楚该如何进行而上网搜寻资料,却让我游览到网路上有好多好多资源。有关教学法的、教学原理的网站比比皆是。也因为上过这门课有了基础,让我可以看得懂里头的内容,让自我进修变得有方向有可能。

我上教专课程

三个星期已过,教专课程宣告一段落,是时候完成积欠的作业,尤其是blog的进展更要加紧步伐。
总的来说,我很庆幸可以来上教专课程,特别是跟同校老师一起切磋。经过这些日子,除了知识长进外,同事间更熟络了。大家对于教育可以如何进行、该如何进行,更有相似的想法。在上课过程,我一直在省思过去教书上的缺失,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,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寻找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。这些课程绝对可以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老师。

我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将所学的尽快地运用在教学上。